北京改革举措入选营商十大案例

2024年09月13日 17:43:11改革举措浏览量:0次

       近日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“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”,涉及综合监管、招标投标、市场准入、用地审批等多个领域的优化营商新思路和新举措。其中,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‘无事不扰、无处不在’法治化营商环境”作为本市唯一案例入选。

  2024年3月以来,经开区通过综合监管完成了1841家企业分类分级评价,统筹对78家企业实现了“综合查一次”,减少涉企检查127次,相较整合前检查量下降55%,提升了企业获得感。

  监管不能缺位。但如果不同部门的现场执法检查过于频繁,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。如何掌握好度?能有什么办法把次数降到最低?

  经开区建立起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,对区内28个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实行统一调度,实现检查行为计划化,各监管部门按照“年计划、月安排、周执行”的模式形成检查计划并具体实施。

  相近相同的检查也能“合并”,实现“综合查一次”。据介绍,经开区按照“时间相近、企业相同、综合查一次”的原则实现各部门检查整合,避免交叉、重复、多头检查。同时,对涉企检查中出现的标准不一、规定“打架”的情况进行协调,统一检查标准、清晰监管要求。

  改革组合拳中的另一个关键是“风险+信用”。这就相当于根据企业的风险、信用情况为企业打分,不同成绩有不同的监管措施,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。

  如何给企业打分?最初,相关部门会综合考虑监管对象、行业、规模、风险源等监管特性,将涉及重大生产、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划分为Ⅰ类企业(如工业生产企业)实施重点监管,其他监管对象划分为Ⅱ 类企业(如商务零售企业)实施常规监管;在这个基础上,再分别给企业以A、B、C、D不同级别的评价;最后,以企业信用为变量,调整形成最终评价结果。监管部门根据评价标准,核定企业年度现场检查频次总量,对评价高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,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对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。

  经开区云集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诸多技术突破。这些创新也反过来助力改革提速,通过大数据、大模型AI、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,聚焦生产、城市运行、生物、食品等重点安全领域实施重点突破。

  目前,经开区已在危化品使用等关键环节落地过程中,实现了卫生监督、市场监管、农业农村、生态环境、安全生产等多源数据共享,可即时比对和展开AI筛查。相较原有“人工巡查”模式,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后问题发现率由10%提升到80%,初步形成了“监管数据多源汇聚、问题线索智能筛查、违法行为及时处置”的闭环监管模式。

 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自经开区全面推动综合监管改革以来,涉企检查频次显著下降,分类分级监管环境初步构建,企业“监管体验”大幅优化,企业参与感更强、打扰度更低,真正实现了“有事帮扶,无事不扰”。

展开